大发888体育_dafa888娱乐场-男篮欧洲杯下注推荐

图片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中国装备科技城”建设提速
来源:德阳市科技局2025-09-01 16:23浏览次数:

当“德阳造”全球最长的153米风电叶片在山东东营港完成吊装;当大学科技园的钢筋铁骨在阳光下勾勒出“一园八岛”的科创轮廓;当“德阳造”自主重型燃机实现设计制造一体化……德阳,这座以重装制造闻名的城市,正从“钢花飞溅”的传统工业时代加速迈向“科创涌流”的新赛道。

近年来,德阳市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产业升级为方向,加速培育高端装备集群,dy汇聚创新资源,全面提升高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端装备制造中心和技术策源中心。

释放创新驱动力?

“硬核”科技展示出硬实力

8月初,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2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核心部件——153米全球最长叶片和超500吨全球最重机舱,安全运抵山东东营广利港。这组“巨无霸”装备由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方风电)研制,是目前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长的海上全国产化风电机组,其关键部套技术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是中国风电装备全产业链技术快速进步的最新成果。

这台机组在推动清洁能源发展方面意义重大,单台机组每年可输出1亿度清洁电能,满足5.5万户普通家庭的生活用电需求,节约标准煤3万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万余吨。在“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的今天,德阳以硬核制造为全球清洁能源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这一成果是我市长期深耕科技创新的必然结晶。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攻克关键核心技术552项,72项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稳居全省前三。近年来,一系列“德阳智造”不断刷新行业纪录:全球首台RCC-M标准华龙一号主泵锻造泵壳成功研制;东方宏华参与研制的“地壳一号”万米大陆科学钻探钻机成为“战略高技术”项目代表;“德阳造”自主重型燃机实现设计制造一体化……一个个硬核成果的涌现,彰显出德阳创新策源能力的持续跃升,为“中国装备科技城”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伴随着创新实力的稳步提升,“中国装备科技城”的品牌影响力也实现跨越式增长。今年首次上榜《科技城百强榜(2024)》,位列全国第39名,在全省仅次于中国(绵阳)科技城、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

围绕高端装备科技城建设,我市大力实施核心技术攻坚行动。一方面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发挥“国字头”科技领军企业创新引领优势;另一方面开展先进基础制造工艺(装备)攻关,抢占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制高点。聚焦清洁能源装备等领域培育创新主体,争取全省重大科技专项,加速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助力企业核心技术攻关,目前拥有国省级创新平台296个。

打造创新核心载体?

产学研融合激活力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产学研合作是关键一跃。作为“中国装备科技城”建设的核心载体,德阳大学科技园正全速推进园区建设,这座外形如巨型齿轮的创新聚落,正以全速建设的姿态,成为科技成果从“纸上”走向“地上”的“加速器”。

走进德阳大学科技园1号科研岛南区项目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建设者们奋战的身影与阳光下的钢筋铁骨交相辉映,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德阳大学科技园总体规划面积3.1平方公里,聚焦机械装备、材料化工、食品饮料和数字经济“3+1”主导产业,开展创新型应用研究,赋能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建成后将形成“一园八岛”空间布局,打造集研发、中试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创新聚落,计划容纳150至200家科研项目。目前,1号科研岛北区已建成投用,南区已于6月开工,2号岛计划11月开工,3号岛和7号岛加快前期准备,预计明年全部开工,招引工作同步进行。

据了解,德阳大学科技园目前已签约东微、阿法龙两个科创项目,正在推动旌湖实验室、东方自控创新中心、钢研高纳研究院、西华大学科技园德阳分园4个平台项目入园。

依托大学科技园,我市正积极争取全国高校能源装备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重大平台落地。今年以来,德阳大学科技园招院引所已达成合作意向40余项,落地运营项目3个。

企业的创新突破离不开高能级平台的支撑,区域的创新发展更需要完善的政策体系保驾护航。今年以来,我市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全力推进创新平台提质增效。通过召开2025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会,明确责任分工和目标任务,印发《德阳市推动2025年国省级创新平台建设工作方案》,为创新平台建设提供清晰指引。

在加强本地平台建设的同时,积极拓展外部创新资源。建立与省外部分国家级科研院所对接工作机制,开展常态化对接服务。深化与中国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实施大院大所“聚源兴川”行动,联合四川大学加快推进“基于元素价值链重构的磷酸铁锂低成本制备技术产业化”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项。高水平运行德阳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产学研合作平台4家,储备关键材料超高纯材料等产学研项目32个。发挥平台牵线搭桥作用,开展“校企双进”等科技成果对接活动4场,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德阳转化。依托成果转化“加速器”,以成果供需对接、中试转化为牵引,与70余家知名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盟。今年以来,通过实施“聚源兴川”行动深化合作,已转化重大科技成果9项,新增产值超40亿元,产学研融合的“乘数效应”持续释放。

新兴产业集群崛起

产业升级步伐持续加快

如果说创新突破是德阳发展的“内核动力”,那么新兴产业的崛起则是这座城市转型的“外在答卷”。

在什邡经开区,四川新工绿氢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量产自动驾驶储充机器人TG01 V3正式下线,实现订单破千。该移动储能设备以210千瓦时的容量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储充机器人,是全球首个实现室内外无缝定位切换的移动储能系统,它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能覆盖市面上新能源车及工程机械车日常加电需求,体现了德阳智能制造的硬核实力。

新兴产业的崛起并非个例。近年来,我市在什邡加速布局航空航天(低空经济)产业。从2011年明日宇航建成投产到“德阳市通用航空产业园”落地,什邡低空经济发展迈入快车道。截至目前,已聚集24家航空航天企业,2024年产值突破43亿元,涵盖航空航天零部件、先进复合材料等多个关键环节,航空航天全链条产业生态加速成型。

而在氢能产业领域,我市更展现出“先发优势”。走进东方电气氢产业科技应用示范园,各式各样的设备映入眼帘。这里如同一个大型实验室,从制氢、储氢再到用氢,各个环节明确分区却又集成一体。早在2010年,我市就开始布局氢能产业,如今已拥有东方锅炉、国机重装等20余家重点企业,成为四川省氢能产业技术策源地和最完整的中试验证基地,承载最前沿氢能技术示范应用。

在培育未来产业方面,我市围绕低空经济、新能源等前沿领域,持续推进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向纵深发展,成功获批四川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印发《德阳市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已初步形成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产品覆盖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制氢装备、高压氢气储罐、撬装式加氢系统等多方面。抢抓低空开放机遇,通用航空产业园形成涵盖航空航天复合材料、零部件制造、中大型无人机整机制造、航空发动机维修等领域的产业集群。

从“大国重器”的核心技术突破到创新平台的支撑保障,从创新载体的建设到新兴产业的崛起,“中国装备科技城”建设正全方位提速。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德阳制造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稳步迈进,让更多“德阳智造”走向全国、迈向世界,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升级突围注入更强劲的“德阳动能”。